對于許多年齡在40歲上下的歌迷來說,現在的華語樂壇已經找不到幾首好歌了,除了那些陪伴他們從青澀到為人父母的熟悉旋律,現在的華語歌曲乏善可陳。
已經幾年不怎麼聽新歌的我,近期被一首歌給吸引住了,因為它來自女兒的口中,在商場、藥店、超市,都有這首歌的高頻率播放。
最后,終于搞清楚,這首歌叫《孤勇者》,來自港樂第三代歌神陳奕迅。
因為陳奕迅的名氣和影響力,個人還真去細細聽了這首歌,歌詞來自陳奕迅的小迷妹——唐恬,那位以一首《體面》將分手場景凝練傳神得催人淚下的真正「孤勇者」。
以自己患癌十年的人生遭際,和對偶像陳奕迅的崇拜,《孤勇者》的歌詞足夠走心,也能反射人性和社會冷暖,帶著不屈與堅持,歌詞可謂近年華語樂壇少有的上乘之作。
作曲錢雷為那英寫過《默》,為周深創作過《大魚》,算是內地比較優秀的作曲人了,《孤勇者》的作曲也是華語樂壇這些年不可多得的精品。
優秀的作詞作曲,輔以香港第三代歌神陳奕迅,這首歌快速出圈并不令人意外。
讓個人意外的是,就是這個陳奕迅,他竟然在華語樂壇火了20年未見「冷卻」。
而在香港四大天王時代結束,周杰倫王力宏林俊杰等人氣天王崛起后,陳奕迅竟然成了港樂對抗台灣、內地樂壇的為數不多的代表人物。
與前輩四大天王和世紀末香港最火的小天王謝霆鋒相比,陳奕迅可謂其貌不揚,毫不起眼。
與四大時代的「遺老」李克勤零瑕疵唱功相比,與「被影視耽擱了的歌神」鄭中基相比,與同輩「穩定王」古巨基相比,時常破音、尾音處理不干凈的陳奕迅也是「資質平平」,絕非個中翹楚。
事實是,自四大天王時代結束,謝霆鋒并未鞏固自己「終結者」的地位,天賦異稟的太子基毀在了自己的「不務正業」上,李克勤雖然近幾年頗受內娛歡迎,但「一條腿走路」的他影響力實在無法跟EASON比,至于古巨基,雖然4連斬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獎的勢頭看齊譚校長,但論及影響力與人氣,似乎與謝鄭李差距不小。
反而是這個人氣不及謝霆鋒、唱功不如李克勤的EASON,在張學友淡出港樂主流頒獎禮后,接過了港樂眾多稱號中最被看重的「歌神」頭銜,加冕「第三代歌神」。
港樂歌手中,能同時征服勁歌金曲頒獎禮與台灣金曲獎的歌手,只有葉倩文、張學友、王菲與陳奕迅,而在台灣金曲獎上2次及以上征服它的,只有林憶蓮、莫文蔚(各2次)和陳奕迅(3次)。
如果香港樂壇的四大頒獎禮是「分豬肉」的話,那3次獲得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與殷正洋并列該獎項男歌手第一名的殊榮,是陳奕迅國粵語「雙絕」的最好印證。
1995年,頂著新秀歌唱大賽冠軍出道的陳奕迅簽約華星,正式成為一名職業歌手。
自1996年發行第一張專輯到2000年加盟英皇唱片,在華星唱片的5年里,并未得到太多關注,雖然四大天王呈現頹勢,但接班人上,陳曉東、謝霆鋒的風頭更盛,此外李克勤、許志安、蘇永康等歌手也逐漸有了「熬出頭」的感覺。
2000年,與華星約滿的陳奕迅,轉投準備在娛樂行業建立商業帝國的英皇集團,在這里,他遇到林夕,遇到黃偉文,一首《K歌之王》讓樂壇矚目。
2001年,在四大天王時代結束的第2年,在港樂熬了6年的陳奕迅,以一首林夕作詞歌曲《Shall we talk》,捧得勁歌金曲金曲金獎,在看齊「楊小姐」的同時,也超越了前輩劉德華與郭富城。
2002年,林夕作詞歌曲《明年今日》力助陳奕迅完成了勁歌金曲金曲金獎的蟬聯,比肩前輩譚詠麟、張國榮,只遜色于四大中的張學友與黎明。
2003年,以《明年今日》旋律為底,林夕為陳奕迅創作同曲國語歌《十年》,此歌一出,整個華語樂壇為之瘋狂,在周杰倫耍著「雙截棍」打著「暗號」開創自己時代的那一刻,EASON捍衛了華語傳統音樂的尊嚴,也留住了港樂的榮光。
更過分的是,陳奕迅竟然跑到周杰倫的「大本營」台灣,以一張精致國語專輯《Special Thanks To》成為港樂中張學友后第二位獲得金曲獎歌王的歌手(2003年第14屆金曲獎)。
在台灣樂壇肯定陳奕迅的時候,港樂「獎勵」和「彌補」了留守多年的許志安與李克勤,也讓劉德華為四大天王時代做了最后最體面的告別。
四大天王的集體「離開」,宣告了華語流行樂「黃金時代」的結束,也結束了港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巔峰時代,「三王一后」、「四大天王」、「四大天后」、「寶麗金七公主」,這些港樂最美好的符號都成了「昨日之日」。
謝霆鋒、鄭中基去拍電影了,陳曉東光速墜落,許志安「不抗打」,李克勤已「人老珠黃」,陳冠希、余文樂「華而不實」,鄭秀文、陳慧琳等「唱而優則演」,莫文蔚「扎根」台灣樂壇,梁詠琪忙著戀愛,港樂最后的「資本」,只剩陳奕迅、楊千嬅、容祖兒還有古巨基。
雖然陳楊容古唱功上沒有任何問題,但與四大天王和葉倩文、陳慧嫻、王菲、林憶蓮相比,他們的星光和人氣豈是一兩級台階的差距。
2006年、2007年,陳奕迅蟬聯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也與英皇解約,成為環球子公司新藝寶唱片的當家歌手,他也集齊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金曲金獎和台灣金曲獎歌王的頂級大獎,基本上實現了華語歌壇的「大滿貫」。
此后,在粵語和國語上雙線發展的EASON于2015、2018年兩次獲得台灣金曲獎歌王,與殷正洋、張惠妹、蔡健雅并列金曲獎歌王歌后的頭名。
但歌壇載譽滿滿的陳奕迅,卻始終不能在電影上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定位,自1997年首次出現在大銀幕到現在,EASON出演了近50部電影,卻沒有演出彩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
這是他與四大天王、與謝霆鋒的差距,這種差距,就是EASON的「硬傷」,也同樣是杰倫的「硬傷」,這種傷,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治愈」的。
或許,是個人庸人自擾,人家在樂壇瀟瀟灑灑的EASON未必想得隴望蜀。
港樂的沒落,是香港「快餐文化」的積重難返,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結局,它不是一個歌手可以左右的。
只有一批音樂人,只有大環境,從歌手、作詞、作曲到編曲齊心協力,堅持原創,堅持香港文化本身,堅持香港文化的「回歸」與內地文化的「大融合」,才能「搶救」,但時代給港樂下了「病危通知書」,港樂卻未引起重視。
對喜愛港樂的歌迷來說,愛港樂,既要愛她妙齡少女時的千嬌百媚、芳華絕代,也要接受她年老色衰時的鶴發雞皮、步履蹣跚。
還好,港樂還有陳奕迅,還有一個雖然不穩定但在粵語歌和國語歌領域都備受認可的EASON在獨自等待繁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