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會無緣無故患憂鬱癥。這句話並不是情緒化的感慨,而是被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驗證的事實。
過去很多人認為,憂鬱癥是天生的、是性格軟弱的表現,或者是偶然遇到打擊造成的。但醫學界早已發現,真正走向憂鬱的人,背後隱藏著極其復雜而具體的原因。
而且這些原因,並不是簡單的負面情緒,也不是一兩件不順心的事。真正推著一個人跌進憂鬱深淵的,是長年累月在身體和生活中累積的系統性失衡。ADVERTISEMENT
第一個繞不開的點,是長期缺乏優質蛋白質攝入。這聽起來很離譜,但已經有實打實的數據支持了。
日本東京大學2020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低蛋白飲食人群中,憂鬱癥發病率高出了普通飲食人群的68%。
從生物化學的視角而言,蛋白質乃合成神經遞質的基本原料,其對于血清素和多巴胺的生成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人體無法正常合成這些關鍵物質,大腦神經網路運行速度下降,情緒調節功能出問題。
更細一點看,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必不可少的氨基酸,食物攝取不足,腦內血清素濃度下降,情緒低落、焦慮感增強,慢慢就容易滑向憂鬱狀態。
這類人通常並不會感到身體有太大異常,最多只是疲勞、興趣減退,但其實內在化學環境已經變得非常不穩定。
第二個常被忽略的,是隱性慢性炎癥。很多人覺得自己身體健康,沒有發燒,沒有感染,怎麼可能跟炎癥扯上關係。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