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癌癥防治組指出:「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癥,且呈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每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超過5千人因大腸癌死亡。」雖然台灣人罹患大腸癌的年齡多在50歲後,衛福部也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檢查一次,但2、30歲的年輕人仍有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吳宗勤提醒,如果觀察到6警訊,最好就醫安排檢查。
示意圖非當事人,翻攝自《愛·回家之開心速遞》。
吳宗勤醫師在臉書粉絲專頁「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表示,34歲羽球國手周天成和另一位40歲女病患,都在健檢大腸鏡發現早期癌癥,並接受內視鏡治療康復,「但這幾年真的看到太多年輕的大腸癌,甚至20幾歲就出現大腸息肉腺瘤。」然而不是每人都有預算自費檢查,吳醫師列出可以自己觀察有無出現6警訊。首先觀察排便,若鮮血便或排便後衛生紙上有鮮血,通常是痔瘡,但擦藥吃藥後仍持續血便就要小心。
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
吳醫師也提醒要注意排便習慣,像是便祕變成腹瀉或反過來,或是大號頻率從3天一次變1天三次,就醫吃藥並調整飲食後仍未改善要小心。再來,如有「腹脹合併排便困難」,原本就不通暢還演變成排不出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