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年人覺得,年紀大了,就應該早點休息,七點鐘吃完飯,八點上床,九點入睡,有些甚至不到八點就已經進入深睡。
家人看著也沒覺得有啥問題,覺得作息規律就是健康。
但有經驗的醫生看得更細,他們不只看一個人睡得早不早,更在意早睡后睡得穩不穩、醒得頻不頻、凌晨會不會反復醒。
真正有問題的,不是「早睡」這件事本身,而是「睡得太早,醒得太早,接著再也睡不著」的這種狀態。
很多老人失眠其實不是入睡難,而是凌晨三四點自然醒,一直睜眼等天亮。身體還想繼續休息,但生物鐘已經亂了。
這種過早入睡的模式,很容易打破褪黑素的自然分泌節律。褪黑素是大腦松果體分泌的一種激素,起調節睡眠和晝夜節律的作用。
正常情況下,它在晚上8點之后開始分泌,到晚上10點到凌晨2點達到高峰,幫助身體進入深睡階段。
如果老人7點多就上床,不是跟著自然節律,而是人為拉早了節拍,褪黑素尚未完全釋放,睡眠的品質就會變淺。
醫學研究也發現,褪黑素的提前釋放,常常造成早期覺醒與日間疲乏。也就是說,睡得越早,可能醒得越早,而且醒后無恢復感。
長期處在這種生物鐘錯位狀態下,老人會越來越疲倦、注意力差、記憶力下降,甚至誘發焦慮狀態。
還有個被忽視的問題是:早睡的人往往吃晚飯也早。很多老人六點前就吃了最后一頓飯,接下來十幾個小時再無攝入。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