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攤前,總能看到大爺大媽們捧著熱氣騰騰的糯米飯團;社區老人們圍坐一起,分享著紅棗糯米粥;到了傍晚,廚房飄出糯米蒸排骨的香氣。糯米,就像一位貼心的老朋友,陪伴著很多老年人的一日三餐,尤其在濕潤的南方,它更是老人餐桌上雷打不動的 「座上賓」。
不少老人為了圖方便,常常一次性煮上一大鍋糯米飯,就像給生活按下了 「省事快捷鍵」,早餐配咸菜,午餐搭青菜,晚餐拌肉丁,三餐都離不開它。
消化科診室里,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原本身體硬朗、腸胃功能良好的老人,突然皺著眉頭抱怨胃脹,像揣了個沉甸甸的鉛球;明明剛吃完飯,卻感覺胃部頂著難受;還有些老人被便秘折磨,蹲在廁所像在攻克一道解不開的難題。當醫生通過腸鏡、B 超等檢查抽絲剝繭,答案往往指向那碗天天不離手的糯米。
為什麼看似溫和的糯米會給腸胃帶來這麼大的負擔?這得從它的 「內在構造」 說起。糯米就像一個特殊的 「小海綿」,與普通大米相比,它的直鏈淀粉含量極低,幾乎全是支鏈淀粉。這種結構讓它在蒸煮時像吸飽水的海綿般柔軟膨脹,但也讓它成為腸道里的 「頑固分子」。加熱后的糯米變得黏糊糊的,就像一團難纏的口香糖,想要被徹底分解消化,可比普通大米困難多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