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超市里那個酸奶,到底算不算健康食品?」在一個天氣干燥的下午,一個負責社區健康宣講的退休護士向街道辦負責食安管理的工作人員發問。
她臉上沒有太多表情,但語氣里明顯帶著警惕。她不是那種輕信廣告的人,也不是那種會忽略配料表的人。
她年紀不小,常年研究各種食品標簽,但今天在酸奶這一項上卻露出猶豫。她的猶豫不是沒有原因——她剛剛查到,那種口感濃厚、味道香甜的常溫酸奶,居然和某些加工肉制品一樣,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
不該被忽視的,是食品工業為了增加產品穩定性、延長貨架期、改進口感,會主動添加一種叫「部分氫化植物油」的成分。
這種成分就是反式脂肪的主要來源之一。很多人以為反式脂肪只存在于油炸食品,比如油條或者炸雞塊,實際上,在冰箱里隨手可取的糕點、曲奇、植脂末飲品中,這種東西的存在率反而更高。
它不會有油光閃閃的外表,也不會有高溫炸制的味道,但對心腦血管的破壞,卻是一點不比炸油條輕。
在一些非乳制的植脂奶油中,反式脂肪含量曾被檢測到高達每100克中有12克。這種數字聽起來沒有太大概念,但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日攝入不超過2克」對比一下,問題就不小了。
只要吃下一小塊蛋糕,幾口植脂奶茶,一杯速溶奶昔,日攝入就直接超標。反式脂肪沒有任何生理功能,它不是必須脂肪酸,也無法在體內代謝為人體有用的物質。
它會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同時還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整個血脂結構就像被掀翻的棋盤。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