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貧血問題不容忽視,無毒教母譚敦慈分享,她的弟弟在37歲時健康檢查發現血色素偏低後,短短一個月後即確診罹患血癌。醫師強調,貧血可能是血癌的重要警訊之一,不應輕忽,建議民眾若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譚敦慈在《醫點不誇張》節目中分享了她弟弟的血癌經歷。她表示,弟弟在37歲時體檢發現血色素略低,一個月後出現發燒癥狀,隨即確診為血癌,雖然她後來捐贈骨髓給弟弟,移植手術也順利完成,但最終因排斥反應過于嚴重病逝。
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師賴泓誌指出,男性出現貧血癥狀時,可能是良性問題如慢性痔瘡,但也可能潛藏癌癥風險,需要透過詳細檢查才能確認病因。賴泓誌說明,貧血與低血壓並非必然相關,血壓是血管內的壓力指標,貧血患者不一定會出現低血壓癥狀,只有在急性失血造成休克時,才較可能導致血壓偏低,而慢性貧血患者通常不會有低血壓問題。
台北慈濟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高偉堯表示,血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其中急性血癌又可細分為骨髓性和淋巴性。急性骨髓性血癌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類型,每10萬人約有3到5人罹患;而急性淋巴性血癌則較常見于兒童。
高偉堯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表現為感染、發燒、出血和貧血等癥狀,可能與基因異常有關。治療方式需根據白血球數量和基因變化等指標評估預後,決定是否進行骨髓移植。移植後半年內需持續服用免疫抑制劑,並密切追蹤,以預防排斥反應和併發癥。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