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聚餐,張阿姨端上了一盤熱氣騰騰的豆腐鍋,香味撲鼻,大家都夸她手藝好。
可沒想到,吃完后,她年邁的母親腹痛不止,還鬧了兩天的肚子。
後來才發現,問題出在豆腐上——那塊豆腐存放過久,已經開始變質了。
豆腐看似簡單的,背后卻暗藏「門道」。
它雖是餐桌上的常客、營養豐富的食材,但如果不注意挑選和食用方式,不僅無法為我們的健康加分,反而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一、不吃發酸的豆腐:變質的信號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買回來的豆腐聞著帶點酸味?
很多人覺得輕微發酸沒關系,煮熟就好。
這種豆腐往往已經開始變質。 酸味是豆腐變質的首要信號 ,它說明細菌已經開始繁殖,蛋白質分解產生了不良氣味。
食用這樣的豆腐,輕則消化不良,重則引發腹瀉或食物中毒。
建議買回豆腐后盡量當天食用,若需要保存,可放入冰箱冷藏,并用清水浸泡,水每天更換一次,但存放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兩天。
二、不吃「雪白」的豆腐:漂白劑陷阱
你是否留意過,有些豆腐白得像一張紙?
這樣的「雪白豆腐」表面看著誘人,但其實可能是人為添加了漂白劑。
天然豆腐的顏色應是乳白或略微發黃的 ,過于白凈的豆腐往往暗藏化學成分,長期食用會對肝臟、腎臟造成負擔。
建議:挑選豆腐時,以顏色自然、稍帶黃白、不刺眼的為佳。如果豆腐的顏色「白得離譜」,或者氣味異常,要果斷放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