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路流傳「肛門發癢可能是腸癌警訊」,引發民眾關注。究竟這份擔憂有沒有科學根據?又該如何分辨日常不適與癌癥徵兆?本文帶您釐清關鍵資訊。
### 肛門癢的常見原因比你想得更多 台北榮總肝膽腸胃科醫師陳志明指出,**80%的肛門瘙癢與癌癥無關**。臨床常見原因包括: 1. **清潔過度或不足**:使用含酒精濕紙巾、如廁後未擦拭乾淨 2.
### 何時需懷疑與腸癌有關? 大腸癌初期癥狀多不明顯,但若肛門瘙癢**合併以下情況**,建議盡速就醫: ✅ **排便習慣改變**:超過兩週的腹瀉/便秘交替 ✅ **血便或黏液便**:衛生紙上有暗紅色血液或黏稠分泌物 ✅ **不明體重減輕**:半年內減少5%體重(如60公斤→57公斤) ✅ **持續腹脹感**:即使少量進食仍覺腹部鼓脹 國健署統計顯示,**僅約3%腸癌患者以肛門瘙癢為首要癥狀**,多數人會先出現排便異常。
### 台灣人的腸癌風險與日常對策 台灣每年新增1.6萬名大腸癌患者,與**飲食高脂低纖、缺乏運動**高度相關。建議從生活三層面預防: #### 飲食調整 ☑ 每日攝取「3蔬2果」(約拳頭大5份) ☑ 以糙米、地瓜取代白飯,增加膳食纖維 ☑ 少吃加工肉品(香腸、火腿),紅肉每週不超過500克 #### 居家觀察 ☑ 購買「沖洗式馬桶座」,避免用力擦拭肛門 ☑ 穿寬鬆棉質內褲,減少局部悶熱 ☑ 記錄排便型態(可用手機APP輔助) #### 健檢規劃 ☑ 50-74歲民眾每2年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 高風險族群(家族史、糖尿病患)可自費腸鏡 ☑ 健檢發現瘜肉,依醫囑定期追蹤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