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為代表的「壞膽固醇」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管理的一項核心靶點。
尤其是已經患上冠心病、腦梗塞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醫學指南往往會要求將他們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給嚴格控制到「<1.8 mmol/L」甚至「<1.4mmol/L」,以控制斑塊進展、降低斑塊破裂風險。
然而,近年來,不止一項高品質的醫學研究揭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ADVERTISEMENT
不得不說,這一現象給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提出了新的挑戰。
因為,這些患者在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到<1.8mmol/L的同時,往往還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
這無疑會進一步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必須承認,在2020年以前,臨床上對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1.ADVERTISEMENT
舉例來說,2020版《超高危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國專家共識》就還特別強調:極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1.0mmol/L)并未導致更多不良事件的發生。
2019年歐洲權威的ESC/EAS血脂異常管理指南也指出,目前尚無極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例如<1.0mmol/L)相關不良反應的證據。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