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6歲林先生,數月前發現右腳大拇指有一小塊深黑色痕跡,原以為是意外撞傷所致的瘀血;不料,黑色痕跡持續擴大,就醫檢查才發現是皮膚癌。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澤源指出,該患者主訴腳趾瘀青未散,經皮膚鏡、皮膚切片病理檢查,確診為肢端黑色素瘤,進一步轉至整形外科進行截肢評估,術後病患恢復良好,定期回診追蹤。
廖澤源表示,黑色素瘤為皮膚細胞異常增生所引發的惡性腫瘤,也就是俗稱的皮膚癌類型之一,可發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且可能迅速轉移至淋巴、肺部、肝臟及大腦等各個器官。
廖澤源進一步說明,肢端黑色素瘤屬于黑色素瘤的一種臨床分型,發生原因與基因相關,好發于手、腳等四肢末端的位置,初期可能不會疼痛,容易被誤認為受壓迫或撞擊所致的瘀血。
廖澤源強調,黑色素瘤為所有皮膚癌中致死率最高,第1期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第2期下降至60%,第3期約20%,到了第4期只剩10%,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廖澤源說明,肢端黑色素瘤的治療,目前以手術切除為首選,醫師會評估需要截肢的范圍,目的在于根除病灶、避免遠端轉移,爭取存活機會,部分病人術後則會由醫師評估,進行免疫或標靶治療,清除可能殘存的癌細胞。
廖澤源提醒,術後必須定期追蹤,前2年每3到6個月一次,再3年每3到12個月一次,接下來每年1次定期自我檢查,每3到12個月影像學檢查,看有無復發或轉移。
廖澤源也提醒,平時應留意皮膚的異常變化,若皮膚出現形狀不對稱黑色斑塊、顏色不均、邊界不規則、最大直徑超過6mm、潰爛不癒、容易出血、會癢、會痛等情況,就要小心是否為黑色素瘤。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