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今年2例腸病毒死亡病例皆是染伊科病毒的新生兒。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指出,伊科病毒感染癥狀特徵不明顯,但較易造成1歲以下新生兒重癥,未滿3個月更要注意。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今年第2例腸病毒重癥死亡病例,為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男嬰,3月中旬陸續出現肝炎及敗血癥狀況,發病約1週不幸死亡。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在例行疫報表示,國內腸病毒目前處低點波動,未進入流行期且低于去年同期,監測顯示個案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今年已累計3例重癥,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2例死亡。
呂俊毅在例行疫報說明,病毒來來去去會有週期性,流行過一波後,大部分人有了免疫力,病毒就會沉寂,但伊科病毒在台灣久未流行;國內從去年10月開始看到個案有增加跡象,且今年還沒過完3個月就已累計3例重癥個案,這是警訊,同時提醒民眾、醫療單位與產後護理機構注意,避免發生大流行。
呂俊毅以台大醫院2021年針對孕婦抽血檢驗抗體的研究指出,當時發現國內育齡婦女體內有克沙奇B型及D68型抗體的比例較高,相較下伊科病毒抗體陽性率非常低,顯示育齡婦女很少感染過這個病毒,也不會有抗體可以保護寶寶,因此伊科病毒特別容易發生在小嬰兒身上。值得注意的是,伊科病毒感染特徵並不明顯。呂俊毅說明,如果是成人或年紀較大的小孩,感染後就像一般小感冒,只會有一點點發燒、咳嗽、起疹子,不會像克沙奇A型病毒或腸病毒71型,引起大家熟知的皰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