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只是腸躁癥,其實可能是大腸癌!近年來,40~50歲大腸癌患者急速增加,這群年輕患者的腫瘤多發生在左側結腸或直腸,癥狀與腸躁癥、痔瘡相似,導致誤診與延誤治療。醫師說明大腸癌年輕化的關鍵原因。此外,許多年輕人因缺乏固定的家庭醫師、篩檢資源或保險,導致確診時間延遲,等到發現時已進入晚期。
一名年約45歲的男性,右上腹疼痛不適持續一個多月,因沒有排便狀況改變或出血癥狀,也沒有家族病史,因而沒有提高警覺,直到他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經診斷為大腸癌,開刀後確定是第3期,需接受化學治療並持續追蹤。
大腸癌過去好發于50歲以上族群,但近年40~49歲患者明顯上升,學界預測10年內,5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將占10%,直腸癌更將達25%。這不只是全球趨勢,台灣的增加幅度更高于許多國家。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蔡達基指出,年輕患者的腫瘤多發生在左側結腸,尤其是直腸,常以出血、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為初期癥狀,但因與腸躁癥、痔瘡相似,經常被誤診,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蔡達基進一步說明,雖然家族遺傳仍是部分年輕患者的致病原因,但研究發現,大腸癌年輕化的趨勢與生活型態改變關聯更大,包括:
飲食精緻化:高糖飲食、含糖飲料增加,全穀物與高纖蔬菜攝取減少,使腸道環境更適合腫瘤生長。 久坐與肥胖:長時間缺乏運動影響腸道健康。肥胖影響代謝與荷爾蒙,提升罹癌風險。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