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50多歲,怎麼記性就像七老八十了?」這是不少人在帶父母就診時,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過去總覺得,老年癡呆是八九十歲老人才會得的病,可現實卻一點也不「客氣」——越來越多的患者,剛過55歲,就開始頻繁丟三落四、脾氣變大、愛發呆,甚至走錯家門。
醫生最怕的,其實不是病情本身,而是很多人壓根沒把這些「小毛病」當回事。
有位57歲的王大爺,最近老是忘記東西,甚至把鑰匙放進微波爐里。他女兒覺得不對勁,帶他來醫院,才發現已經是輕度認知障礙初期。醫生心里一沉,卻也無奈——這其實早有跡象,只是被忽視了。
阿爾茨海默病不是「突然襲擊」,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特別是一些常年養成的壞習慣,會像「螞蟻啃骨頭」一樣,一點點掏空人的記憶力。
尤其是55歲之后,大腦就像一塊開始松動的地基,若不及時「加固」,很容易一塌千里。
比如說,很多人習慣晚睡,覺得「反正沒上班了,熬個夜不礙事」。
研究發現,每晚睡眠時間不足六小時的人群,認知功能下降更快,而且風險是普通人的1.7倍。熬夜,不是「多看了一集劇」,而是「少活了一截腦」。
很多人一邊熬夜,一邊還愛吃甜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