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鄰居李姐慌慌張張打電話:「我給女兒梳頭時摸到頭皮有個小疙瘩,會不會是長什麼壞東西了?」這種場景,我在咨詢中聽過太多次——家長總覺得「孩子喊疼」「皮膚起小疙瘩」是小事,直到問題嚴重才追悔莫及。就像之前一位媽媽分享的真實案例:梳頭時發現的「小米粒」,最后確診是螨蟲寄生毛囊,幸好發現及時才沒導致脫發。這些看似普通的皮膚小問題,背后藏著兒童健康的大隱患。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皮膚起個小紅點、小疙瘩,不過是「被蚊子咬了」「上火了」,擦點藥膏就行。但兒童皮膚與成人有本質差異:根據《兒童皮膚病學》研究,嬰幼兒皮膚厚度僅為成人的1/3-1/2,角質層薄、屏障功能弱,更容易被螨蟲、細菌侵入;同時,兒童皮脂腺分泌旺盛,汗液和皮脂混合后,會成為螨蟲的「天然培養基」。就像案例中的「小米粒」,其實是螨蟲在毛囊內繁殖,導致毛囊堵塞、發炎的早期表現。
更危險的是,兒童表達能力有限。
誤區一:「孩子天天洗澡,不可能有螨蟲」
現實是,螨蟲喜歡潮濕、溫暖的環境,床單被罩上的皮屑、汗液殘留,比皮膚表面更適合螨蟲繁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