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的劉阿姨,午飯后像往常一樣下樓遛彎,沒走幾步,突然倒地不起,送到醫院已無生命體征。
醫生檢查發現,她是心源性疾病,來得又急又快,幾分鐘就要命。而讓人揪心的是,這場悲劇,和她飯后做的事有直接關系。
吃飽了,身體其實是「加班狀態」
吃完飯,肚子里要開始消化了。這個時候,胃腸道需要大量的血液來幫忙,就像廚房里忙著炒菜,需要更多人手一樣。
這時候如果突然運動,或者做一些讓血液重新分配的動作,比如泡熱水澡、下地勞動、搬重物,身體就容易「亂了節奏」。心臟供血一不夠,腦子一缺氧,輕則頭暈惡心,重則突然倒地不起。
尤其是有多年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中老年人,本來血管就像老舊水管,稍微一刺激就可能「爆管」。
不是吃得多才危險,吃完亂動才要命
劉阿姨當天午飯其實不算多,一碗米飯、兩塊紅燒肉、幾口炒豆角,還有半個香蕉。醫生說,她的問題不在于吃得多,而在于吃完飯不到十分鐘就下樓走路,還走得挺快,甚至上了兩級台階。
飯后血液大部分都集中在消化道,突然走路、爬樓梯,心臟要「臨時加班」,可它已經忙不過來了。血流一不穩,心律就可能紊亂,嚴重時發生心源性猝死。
這種情況在醫院急診里并不少見,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有研究指出,超過70%的中老年猝死事件,發生時間集中在飯后1小時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