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是家家都會吃的常見主食,將吃不完的米飯,制作成炒飯,也是剩米飯的常見吃法。
但如果剩米飯保存、食用方法不對,常見的炒米飯,也可能會變身「致命殺手」。
快和小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24年10月,廣東江門,50歲的陳先生(化名),將幾天前冷藏的米飯做成炒飯食用后,不久便出現了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癥狀。
被送至醫院時,他已嚴重休克,心臟、肝腎等臟器功能開始衰竭,經ICU醫務人員搶救,陳先生終于脫離生命危險。
經檢查,陳先生罹患的是由蠟樣芽孢桿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這種細菌多見于室溫下長時間放置的米飯或炒飯中,因此,由其引發的急性中毒癥狀也被稱為「炒飯綜合征」。
「炒飯綜合征」分為兩種類型
蠟樣芽孢桿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是一種能夠產生芽孢的革蘭陽性桿菌,由它產生的食物中毒,分為嘔吐型、腹瀉型。
1.嘔吐型:ADVERTISEMENT
蠟樣芽孢桿菌產生的嘔吐毒素,在淀粉類食物中容易產生,比如米飯、面條、土豆等,需要在126℃的高溫下,加熱90分鐘才能去除毒素。所以,案例中的陳先生(化名)將剩米飯炒制后,其含有的嘔吐毒素并不能被有效去除,從而產生了食物中毒。
嘔吐型蠟樣芽孢桿菌中毒,潛伏期為0.5~6小時,主要癥狀為噁心、嘔吐,還會影響人體免疫力,破壞肝臟細胞,甚至導致多臟器衰竭。
2.腹瀉型:
蠟樣芽孢桿菌產生的腹瀉型腸毒素,45℃加熱30分鐘,56℃加熱5分鐘,可以去除毒素。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