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環境中微塑膠無所不在,甚至從飲食悄悄潛入人體,更令人頭皮發麻的是,每天喝到的飲用水也可能遭受微塑膠汙染問題。美國研究發現,市售瓶裝水每公升可能含有高達24萬顆微型塑膠,比原先估計多出10-100倍,另外也有多國檢測出自來水的微塑膠殘留。
幸好,研究指出,只要將水煮沸後多一個步驟,最多就能去除高達9成的微塑膠顆粒。
所謂的「微型塑膠」分成塑膠微粒、塑膠微纖維,進到大自然中,就會污染水源、生物,最後甚至重返食物鏈進入到人體,長期下來就可能危害健康。不少研究證實,微塑膠顆粒可穿越腸胃道屏障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到大腦甚至全身器官,也對于內分泌系統造成影響。
台灣環保署與環保團體曾針對國內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調查過塑膠微粒含量、形狀、材質,檢驗結果顯示這些通通沒逃過微型塑膠污染,例如自來水樣本的清水檢出率為44%,原水樣本的清水檢出率為61%,而自來水中多是纖維狀的微型塑膠。
水源大環境短期難改變,以目前污染狀況,不可能完全不吃到微型塑膠。那我們能怎麼保護自己?擁有台大農化、台大食科所背景的食品科學專家韋恩最近在臉書粉專「韋恩的食農生活」撰文,他引述中國廣州醫科大學研究指出,其實大家日常就會做的動作「把水煮開」,再放涼、過濾,就能去除高達九成的微塑膠!台灣很多家庭都有煮水習慣,相信大家應該多少遇過,水煮開後會浮現白色漂浮物,或水壺內壁累積一層白白水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