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是一種增加材料柔軟性或使材料液化的添加劑,多用于塑膠製品,也因為用途廣泛,塑化劑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不過塑化劑已被列為環境賀爾蒙的一種,長期大量暴露下,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有腎臟專科醫師就曝光生活中10種地雷習慣,恐會讓塑化劑悄悄奪走你的腎臟功能!
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長期低劑量、多路徑暴露在「塑化劑」下,可能會引發身體的內分泌、代謝、生殖,甚至是乳癌、子宮內膜癌風險,近年研究發現也發現與腎功能下降、蛋白尿等腎臟指標有相關。
洪永祥醫師就分享台灣人最常遇到的10個生活塑化劑陷阱:
1、「邊滑手機邊吃東西」手機殼、保護貼可能釋放塑化劑,手沾染後隨食物入口。
2、「錯誤使用容器微波」塑膠容器或保鮮膜遇高溫易使塑化劑溶入食物。
3、「長時間喝熱酸飲品」塑膠杯裝熱飲或酸性飲料,可能增加溶出塑化劑風險。
4、「熱湯用塑膠袋外帶」高溫液體直接接觸塑膠袋,加速塑化劑釋放。
5、「冷水瓶裝熱水或茶飲」僅適用冷水的塑膠瓶,遇高溫或酸性液體不安全。
6、「常吃油炸外食」高溫油脂容易溶出塑化劑,外帶容器也可能塑化劑來源。
7、「使用劣質紓壓玩具」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