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正在使用降脂藥(比如「他汀」)來控制頸動脈斑塊的,大有人在。
不過,關于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究竟應該降到多少,不同的人卻可能存在著完全不一樣的理解……
有人認為:頸動脈斑塊并不是什麼不得了的大問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到與普通人相同的「<3.4mmol/L」足矣。
但也有人提出:只要「長出了」頸動脈斑塊,就意味著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因此,需要相應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給降到更低的水平上去,比如「<2.6mmol/L」甚至「<1.8mmol/L」。
那麼,上述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更符合當下最新的醫學理念呢?
2025年3月,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心血管代謝醫學專業委員會牽頭髮布了《基層血脂管理適宜技術與品質控制 專家建議(2025 年)》ADVERTISEMENT
《基層血脂管理適宜技術與品質控制 專家建議(2025 年)》
這份最新的醫學指導文件創新性地使用一張表格來幫助各類不同情況的人群快速找到自己所對應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目標,其中就明確且直接地提到:只要體檢發現了頸動脈斑塊,哪怕不合并任何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控制目標都至少應該設定為「<2.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