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癌癥發病率的攀升,關于癌癥成因的各種說法層出不窮。
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認為,我國癌癥高發與頻繁食用魚肉有關。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魚肉一直被譽為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富含omega-3脂肪酸、維生素D和多種礦物質。
營養學家普遍建議,每周至少食用兩次魚類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改善認知功能。
然而,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在《癌癥病因與控制》雜志上的一項大規模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
研究團隊分析了近50萬名受試者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吃的魚類越多,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風險越高。
特別是金槍魚和非油炸魚的攝入增加,與惡性黑色素瘤和原位黑色素瘤的風險升高有關。
這項研究結果一經公布,立即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
事實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海洋污染有關。研究中的受試者主要食用海魚,而海洋中的重金屬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砷、汞、鉛、鎘等重金屬,以及農藥殘留、石油污染物等都可能增加癌癥風險。值得慶幸的是,我國目前的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相對穩定,出產的魚類仍然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魚都可以無憂無慮地享用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