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聽到骨質疏松、骨折、駝背,第一個反應就是補鈣。尤其是中老年人,幾乎人手一瓶鈣片。
有的吃碳酸鈣,有的吃檸檬酸鈣,有的還加上維生素D、鎂、鋅、膠原蛋白一起補,想著補得越全越好。
甚至不少人每天晚上吃鈣片,睡前一顆,已經成了習慣,覺得晚上補鈣最吸收。
可醫生研究后發現,這個吃法并不是最有效的,甚至有些情況下會造成鈣的流失比補進去的還多,越補越虧。
很多老年人搞錯了補鈣的關鍵邏輯。鈣不是吃進去就能被吸收,也不是越晚吃越好。
人體對鈣的吸收高度依賴多種條件,諸如胃酸濃度、維生素D活性、運動狀態、光照水平、腸道菌群以及荷爾蒙調控等。
而這些因素在一天中是動態變化的,不是平的線。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說明「固定在晚上吃」這種方法不科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的一組研究數據顯示,同樣劑量的鈣片,在上午餐后服用時平均吸收率約為32%,而睡前服用的吸收率不到22%。
主要差距出在胃酸分泌和腸道蠕動上。白天胃酸分泌旺盛,可充分助力碳酸鈣溶解。
而夜間胃酸水平降低,且腸道活動減緩,致使鈣在小腸停留時間縮短,來不及充分吸收。
這并不是理論推演,是通過24小時尿鈣排泄和血鈣水平動態監測得出的結論。
還有些人習慣空腹吃鈣片,早上一醒來不吃飯就吃一粒,這個做法更不靠譜。鈣片對胃有一定刺激性,碳酸鈣類產品更甚。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