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摩腹之法,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癥。
揉腹養生,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早在南北朝齊梁時期,達摩寫的《易筋經》中就有揉腹法,當時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唐代孫思邈也以「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作為自己的益壽之道。
到了清代雍正年間,方開所攥《延年九轉法》便詳細地介紹了用手揉腹的方法,并由顏偉繪圖說明。
方開,清代安徽新安(歙縣)人,是雍正年間著名養生家,他創編的「仙人揉腹法」,對保養身心、消除疾病有奇效。ADVERTISEMENT
1. 腹部: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
揉腹為什麼能起到保健作用,這是因為腹部在人體有著重要作用。
中醫學認為,「背為陽,腹為陰」。人體的肚子上,包括了12正經中的任脈、胃經、腎經、肝經、脾經等重要經絡,甚至還有沖脈、帶脈等,可以說,肚臍周圍,就相當于人體的中心,相當于交通樞紐的環島。ADVERTISEMENT
腹部是五臟六腑所居之處,有肝、脾、胃、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臟器分布,因而在《厘正按摩要術》中,比喻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
常說,「人活一口氣」,即人的生存,一分一秒都離不開氣,離了氣,人的生命就會終結,但「氣能益人,也能害人」。雖然人離不開氣,但窩氣成災。故治病先治氣,氣行病自無。
2. 氣柔則腹順——揉散阻滯點,是治慢病高招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